国务委员 陈至立
(2004年8月17日)
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的日子里,我们今天在这里,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这位曾经改变了亿万中国人命运的世纪伟人。刚才大家的发言,从不同侧面缅怀了小平同志关心和支持教育的丰功伟绩。代表和反映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小平同志的深厚感情、深切怀念和衷心爱戴。
一
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以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自告奋勇亲自抓科技和教育。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树立起座座历史丰碑。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光辉论断,精辟地阐述了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规律,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教育理论。
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亲自领导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使广大知识分子和教师的创新活力焕发出来,为我国迎来了“教育的春天”
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我们党曾经出现过一些重大失误。特别是十年“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灾难,不仅是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悲剧,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剧。1977年小平同志再次复出时,就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面对科技和教育战线长期以来的极“左”思潮,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理论勇气和科学态度,排除重重阻力,冲破了当时的“两个估计”、“两个凡是”的思想“禁区”,作出了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一举扫除了长期压在知识分子心中的沉重阴霾,明确赋予知识分子以主人翁地位,为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使教育系统成为当时全国最早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战线之一,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今天,每当我们回忆起这段历史,总是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小平同志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捍卫真理的精神风骨和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
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战略家的雄伟气魄,特别强调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呼吁党政领导重视教育工作
在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有一条十分清晰的逻辑线索,那就是:我国现在最大的政治任务是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建设的中心是发展经济,经济振兴的关键在科技,科技进步的根本在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育。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是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他深刻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事业”,阐明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要“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方面有好多问题,归根结底是要出人才、出成果。”在他亲自主持下,迅速恢复高考,建立学位制度,大量派遣留学生,引进现代化教材,大力提高教师待遇等重大决策一一出台。这些重大决策,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平同志还指出:“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要求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 针对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他一再提出,要千方百计解决教育投入问题。早在1986年,小平同志就提出,到本世纪末“国家总的力量大了,那时办事情就不像现在这样困难了。比如,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办教育,就是五百亿美元,现在才七八十亿美元。……总收入要更多地用来改善人民生活,用来办学。”
小平同志强调,要真正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关键在党政领导。他特别指出:“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招。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象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而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小平同志这些重要论断,对于提高全党尤其是主要领导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教育作为实现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重要保证,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之一的地位。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2年,党的十四大强调,“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这一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没有小平同志,就没有我们教育事业的今天。
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要求教育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
小平同志站在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高度,反复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求“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造就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深刻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
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强调“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 “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提高民族自尊心,还要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腐蚀的革命品质教育。”他还要求,“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
小平同志的思想,不仅为我党确立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奠定了基础,而且为教育系统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指明了前进方向。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是在新世纪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具体体现。
小平同志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博大胸怀,确定了新时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根本指针
1983年,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著名论断,这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指针,是同他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的构想一脉相承的。20多年后的今天,看到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愈加体会到“三个面向”所蕴含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面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小平同志指出:“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他要求教育能够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造就一代代社会主义新人。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既要立足国情,又要有世界眼光,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就要求“成千成万地派”留学生,主张引进外国智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他要求教育系统不断解放思想,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国外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经验。教育要面向未来,就是要求教育必须从自身特点和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出发,使今日教育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小平同志亲自指挥改革教育体制、更新课程教材和改进教学手段。
“三个面向”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它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
邓小平教育理论开辟了新中国教育的新纪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党在实践中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教育理论。
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体现了我党治国方略的与时俱进
小平同志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技和教育的思想。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他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全党全社会对新时期科技和教育战略地位认识上的一次历史性飞跃,体现了我党治国方略的与时俱进。1997年,党的十五大重申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发展教育和科学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实践证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教育和科技发展波澜壮阔,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根本宗旨和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
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尊重人才、开发人才资源作为事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来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七一”讲话中指出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赋予了“人的全面发展”更为深刻而广泛的内涵,也是对邓小平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进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核心是科技,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确立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强调要树立新的人才观。这是在新世纪对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继承和重大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此后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又深刻地阐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调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根本宗旨和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跨越。一是如期实现了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二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2000万人,位居全球首位,步入国际通常所说的“大众化”阶段门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明显进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同期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学校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高校考试、招生、收费、后勤社会化、毕业生就业以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制度改革也取得新的进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三
今天,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深入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就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创新世纪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将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德育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并作了周密部署。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认真分析研究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新办法,要把握规律性,增强时代感,赋予德育工作新的活力,让德育工作真正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这几年教育的形势大好,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正确把握发展的方向、发展的节奏,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统筹兼顾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等各类各层次教育,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3.以人为本,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彻底改变片面灌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潜能。要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方法,改进教学内容,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教师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迫切需求,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教师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我们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机制创新,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的机制;加强教师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通过教师全员培训和终身学习,不断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要关心教师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鼓励他们乐于奉献、勇于进取,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5.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事业是崇高的公益事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工作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严治教,坚决纠正教育领域的不正之风,维护教育的形象,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为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办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记得小平同志对教育和人才工作,有过两次深情的憧憬,一是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他说,“今天,党中央这样关注科学和教育事业,这样着力培养选拔人才,我们可以预见,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新时代必将很快到来。”二是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式上,他说,“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空前繁荣的新局面,一定会到来。”一个“新时代”,一个“新局面”,饱含了小平同志对教育工作多么殷切的期望。
同志们,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记小平同志的谆谆教诲和真情嘱托,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