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在不断变化。在一项调查中,调查者选取了福州大学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2002届的应届毕业生,样本涵盖理、工、文、法、财经、外语等专业,主要采取问卷抽样调查、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2份,回收率98.4%,其中有效调查问卷488份,占发放问卷的97.6%。根据调查结果发现新时期大学生择业心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成就动机水平高,但害怕面对现实
成就动机是指想要做好事情的动力,它与个人对自己的高要求、高标准有关,与个人的抱负高低有关,它对个体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学生有强烈的成就感。在择业中,大学生的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有着希望成功和报效社会的强烈倾向。他们愿意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有着较高的抱负水平。在调查中,对“青年知识分子下基层”的看法中,43.9%的毕业生认为“利大于弊”,35.9%的毕业生认为“无所谓”,只有18.7%的毕业生认为“弊大于利”,反映出大部分毕业生接受从基层干起的观点。对“有钱能使鬼推磨”、“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幸福在于享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人生观,有74.8%的毕业生选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有着强烈的报国之志。
然而,他们在“就业地区”、“求职方向”现实问题的选择上却与远大抱负相差甚远。在“就业地区”问题上,49%的人选择“沿海城市”,24%的人选择“省会城市”,20%的人选择“父母所在地”,而选择“边远地区”的人仅占3%。对于“求职方向”问题,选择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乡镇企业及个体、科研及教育部门、军队的比例分别是29%、20%、32%以及4%、8%、4%。选择前三种就业部门的占81%,而选择后三种就业部门的仅占17%,说明了毕业生真正愿意到基层、教育、科研、军队就业的人较少。在现实中他们绕过自己的高抱负水平,急于求成。大学生高水平的成就动机与现实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心理上产生深刻的矛盾冲突。
2.择业心理期望高,但缺乏信心和竞争力
期望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是有实现可能性的意向。现代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值从入校开始就很高。这种高期望值历经四年更加高涨,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期望值高就是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在“择业首要考虑的问题”中,48%的人认为是“经济收入”,20.2%的人认为是“发挥特长”,18.5%的人认为是“单位发展”,9.1%的人认为是“权利高低”,持其它看法的低于5%。这个问题和就业地区、求职方向的调查,反映大学生希望在环境好、条件好、效益好,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单位就业,表明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但是,同时他们又缺乏信心和竞争力。问及“你对你的专业,能找到工作是否有信心”,问卷显示:47.6%的人回答“有些信心”,28.6%的人回答“毫无信心”,只有21.7%的人回答“很有信心”。在“对择业实力的评价”中,46.3%的人认为“实力平平,缺乏竞争优势”,23.7%的人认为“自我竞争不足,缺乏竞争实力”,持这两种观点的人共占70%,只有26.6%的人认为“竞争实力雄厚,适应性强”。对“择业情绪的自我评价”从高到低依次为:“波动”(42.7%)、“充满自信”(28.2%)、“情绪低沉”(14.4%)、“亢奋”(13.1%),“充满自信”所占的比例较小。这几个调查反映了大学生对自己的实力缺乏足够信心,认为自己竞争力不足。同时,笔者还发现大学生在择业中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社会心理学认为,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冲突越大。高期望值致使大学生心理冲突厉害,加之缺乏信心和竞争力,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冲突。这种理想自我定位与现实自我的对抗使大学生产生焦虑与不安,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性。
3.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价值目标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价值所表达的是人们最高的社会需要和价值目标,它表现出人们主观能动地对人生的追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业制度也由过去的“统分统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大学生择业十分重视自身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愿意根据自己的专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他们认为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单位去。在“择业的第一标准”中,选择“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的占61.4%,“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占24.7%,选择“满足个人物质文化需求”和“凭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分别占6.2%、6.1%,反映出大学生在择业上十分注重个人价值实现。
可是,同时他们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现实中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到边远山区、到基层去。这从前面所谈的“择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求职方向”以及“就业地区”等问卷都可以看出。大学生想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一帆风顺,想一举成名、一蹴而就。他们虽然也愿为国家繁荣富强作贡献,但却过分强调自我价值;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雄心壮志,但对吃苦耐劳有恐惧感,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产生恐惧和彷徨,形成强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4.全面素质重要性意识强,但自身欠缺且培养不够
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但是这种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主要是全面素质(综合素质)竞争。大学生对全面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十分明确。在“你认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竞争主要靠什么”的问题上,63%的人认为是“全面素质竞争”,28%的人认为是“专业竞争”,选“其他”的人占8%。在“你认为素质教育有什么意义”的看法中,选“培养综合素质,充实自身修养,利于毕业后的工作”的人占64.0%,选“利于个人修养,但对于毕业后的工作无实际帮助”的人占15.7%,选“说不清”的占11.3%,只有8.6%的人选“流于形式,纯属多余”。
全面素质在择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毕业生都充分认识到。但是有些人大学四年却未得到很好的培养,这可以从“毕业生择业的主要自身障碍”、“素质缺陷”的调查结果中看出。在“你认为毕业生择业的主要自身障碍是什么(多选题)”的调查中选择“成绩不好”、“社交能力弱”、“仪表气质差”、“信息不足”、“没担任学生干部”、“无特长专长”的人分别为: 23.3%、50.9%、21.4%以及28.1%、24.3%、41.0%。在“在择业过程中,你认为自己的素质缺陷是什么(多选题)”的调查中,选择“创新能力”、“社交能力”、“英语、计算机水平”、“心理素质”、“知识面和口才”的人分别为29.4%、41.8%、41.3%以及20.7%、31.6%。这两项调查内容中各项都占一定比例,而这些正是大学生大学四年所要学习和培养的,然而有不少毕业生没有很好地做到。